成都本地资讯 1964年,毛主席特地将周总理叫了过去,有些好奇地问道:“55年了,为什么从没见你回过家乡?” 周总理的家乡在江苏淮安,他自从12岁外出求学,这辈子再也没有回过家乡。 毛主席是极恋故乡的人,出门干革命后,先后14次回过故乡,他通过平日里和周总理相处中知道,周总理很怀念家乡,所以才会有此一问。 周总理仅仅回答了一句“我的亲属大多是封建关系”,毛主席瞬间茅塞顿开,暗道原来如此。 那么,周总理这句话什么意思?周总理不回故乡是否还有别的原因? 他12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1898年,周总理出生于江苏淮安,他有两个母亲,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,便被生母万十二姑过继给了嗣母陈氏。 陈氏是生母的弟妹,因为弟弟在结婚后不久便生了重病,最后不幸去世了,生母心善,为了让陈氏有人陪伴,便将自己的亲生孩子过继给了陈氏。 陈氏是个大家闺秀,喜静,能诗善画,万十二姑性格爽朗、善于应酬和处理事务,两位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让周总理成为了一个温文尔雅、聪敏好学的孩子,也让日后的周总理在处理国家大事、外交事务上得心应手。 此外,周总理还有一个乳母,是一个农民,她经常给周总理讲述关于农民的生活,春日怎样播种,以及瓜籽怎样才能长出苗来。 在周总理10岁的时候,万十二姑因为患了胃癌而去世,陈氏因为患了肺结核而去世。 周总理家里的钱因为给两位母亲治病,已经花光了,亲生父亲出门在外没有回来,小小年纪的周总理去向亲戚们借钱,却遭到了冷遇。 后来,周总理嫡亲的婶母周老太主动承担起养育周总理的任务,成为了周总理的实际监护人。 小小年纪的周总理非常能干,利用乳母交给自己的知识,自己耕地种菜,地里收获了很多玉米和南瓜。 两年后,大伯父带着周总理离开了家乡,到沈阳求学。 在沈阳读书的周总理,虽然家境不好,却是最刻苦的那一个,每个学期排名都是第一。 1911年底,有一次魏校长给学生上课,问道:“你们为什么而读书?” 那时候,孙中山刚刚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,国家正处于剧烈变动的时期,他希望孩子能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,所以有此一问。 结果,有的孩子说是为了光耀门楣,有的孩子说是为了明理修身,有的孩子说是因为家长的期盼,唯有周总理站起来答道:“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 周总理从小经历过周氏封建大家族的衰落,见识过世态炎凉,又明白贫富不均产生的祸患,更亲眼看到腐朽的清王朝是怎样压迫百姓的,也了解外国列强的侵略者如何作威作福,所以才会希望中华崛起,国家强大。 听见其他孩子的回答,魏校长或皱眉深思、或但笑不语、或摇头叹息,唯有周总理的答案,让魏校长眼前一亮,并赞叹地说道:“有志者,当效周生!” 魏校长话中的含义,自然是希望有志青年都能够向周总理学习。 周总理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,也难怪能成为一代伟人。 时光飞逝,当年的有志青年已经成为了国家领导人,却一次都没有回过家乡,那么,周总理到底思不思念家乡呢? 周总理不回去的原因 周总理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过思念家乡,思念母亲。 1941年春,周总理在一次演说中难过地说道,自己非常想要回去给母亲扫坟,可是家乡正被日寇侵占,自己无法成行。 1946年5月,周总理在从重庆回南京之前,对记者表示,自己36年都没有回过家乡了,想来母亲的坟前必定已经是白杨萧萧了。 其实,周总理知道,南京距离淮安有300华里,如果能够回去扫墓,想必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,况且淮安还是解放区,但是周总理终究还是没有回去,原因有三: 其一是因为时局不稳,共产党多年来实行土地改革,得罪了地主阶级,很多地主都跑到了别处,如果这时候周总理返回家乡,恐怕这些地主会回去闹事,让新成立的政府为难。 其二是因为国共内战,虽然当时刚刚谈完了国共合作,但是按照蒋介石的性子,恐怕是假意和谈,过不了多久,倘若蒋介石和共产党翻脸,自己的家乡离南京这样近,会因为自己的因素而首先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攻击,到时候连累了故乡父老乡亲,反倒不好。 其三是担忧影响土地改革,周家亲戚有些是当地的名门望族,私有土地很多,若是因为自己的关系,当地的政府不好处理此事,政策落实不到位,就不好了。 在1950年秋,周总理的婶母周老太带着孙子前来探望周总理,在聊天时,周总理除了关切婶母的健康外,还问了家乡的老百姓生活得如何,是否吃饱穿暖,是否都有房子可以居住?农民的收成如何? 周总理的婶母一一为其解答:“如今的日子过得很好,很多农民都盖了新房子,大家都能吃饱饭了,收成也可以,南乡的水稻长势不错,大米好吃,而北乡比较旱,大家就种些玉米吃。” 听到这里,周总理笑着表示:“以后家乡可能要开一条大河,到时候便能让北乡也吃上大米了。” 其实,周总理所说的“大河”,是指苏北灌溉总渠,当时周总理刚刚找完水利部开会,商讨治理淮河的方法,定下来了要修建一条人工河。 原本,淮河受到了黄河的影响,多年来给下游的百姓造成了不少的灾难,而周总理的家乡就在此处,周总理自然深知其害。 当时淮安城里的街道上一片汪洋,很多百姓都要爬到城墙上来躲避灾难,原本的步行街在水患的肆虐下,唯有划船才可交通。 这种水患由古至今,一直都有,无可避免,所以在建国后,周总理认为,唯有两弹一星和水利是最为重要的大事。 在1950年的淮河水灾,淹没了几千万亩的庄稼田地,让当地两千多万人口无家可归,常常会发生人和蛇一起争抢大树,而人被毒蛇咬中,掉下了水里淹死,要不就是整个村子瞬间被淹没。 听说了淮河水患的毛主席彻夜难眠,亲自批示周总理:一定要修好淮河。 然而,当时仍旧是有部分干部心疼钱,不愿意将钱花在修建总渠上。 对此,周总理严肃地说道:“苏北人民中出现了那么多烈士,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为了保护家国而死。 当地的老百姓也是推着小车,车上装满了粮草来帮助我们打仗,最终才赢得了淮海战役,随后,老百姓又不辞辛劳地推着小车把我们送到了长江。” 看着众人的神情陷入了回忆,周总理又接着问道:“如今我们成功了、建国了,难道就能忘记他们了吗?” 因此,修建人工河的计划顺利进行,如今的淮河已经不再是个“祸害”了。 在淮安抽水站,可以根据需求将水调到任何方向,所以北乡的人民也可以种水稻,吃大米了。 为了将水利设施修建得更为坚固,让淮安水利枢纽长期为百姓造福,周总理特地请来了苏联支援我国的4个水利专家,让他们精心规划。 最终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,不光对江苏的百姓有很大的帮助,而且对于河南和安徽也有很大的效益。 周总理深爱家乡,但是修建水利工程,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江苏人,而是他看到了这个水患问题,便要努力地治理。 1959年初,周总理坐在从广州回北京的飞机上,快路过家乡淮安时,他便走到了驾驶舱中,想要近距离地看看淮安。 他让驾驶员降一下飞机高度,以便看得更清晰些。 但是当驾驶员建议在淮南上空多转几圈时,他又连忙拒绝道:“不行,那样太浪费油了。” 回去后,周总理有些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讲道:“淮安的南门大街似乎变宽了,嗯,镇淮楼还在。” 后来,每当周总理的家乡有干部或者亲戚来的时候,他都会在聊完工作或者个人的事情后,再关心一下家乡的生产、农民的生活如何,也会问到群众关于党新制定的政策的反应。 可是在1961年,恰好在江西庐山开会的周总理,在会议结束后去探望了住在附近的表妹,却始终不肯回就在不远处的淮安。 当表妹问起原因时,他表示,如果自己回去,亲戚们向自己提要求,可是自己满足不了他们,反倒让他们失望。 而且他也担心这些亲友会因为见过自己的缘故,找人讨交情、论关系,这样就不好了。 他想再等一等,等到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,没人想着依靠自己这个国家总理的身份来要好处时,再回去看看。 毛主席多年的疑惑 在毛主席外出求学后,他曾经多次回过家乡韶山,就连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,也是在家乡调查农民情况,从而思考出来的。 开展农民运动,毛主席在家乡也得到了众多父老乡亲的支持。 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回到了家乡两次,一次是在1959年6月,这次距离上一次返回家乡,已经过去32年了。 毛主席在旧居内父母的遗像下站立了许久,感慨道:“当年的医疗条件不好,父母患的都是小病,却没能治好。” 毛主席还专门请家乡的烈士遗属、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吃了一顿饭。 第二次回去是在1966年,当时毛主席是秘密回去的,没有告诉乡亲们,离开后,还对着家乡的山水说道:“我一定还会回来的。” 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好朋友,知道他关心家乡,所以,毛主席心中一直都不明白,周总理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? 1964年,在毛主席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后,周总理却说是因为“亲属的封建关系”。 随后,周总理又向毛主席解释着,自己出生于封建大家族,族人的思想不太开放,自己不回去是担心家里的亲属假借自己的名义来瞎吹一顿,所以才多有避讳。 周总理是讨厌封建糟粕的,也下定了决心要改变,在1956年,周总理签了支持火化的倡议书后,又开始提倡殉葬制度的改革。 他认为人死后不光要火化,还要将骨灰撒掉,骨灰若是落在了田地里,可以当做肥料,明年的作物必定生长良好,骨灰若是落在了湖水、河水里,还能当做鱼虾的食物,使得鱼虾生长得更加肥硕,这些都是为人民服务。 因而,他认为人死了留下坟地是一种浪费,所以主张平坟还耕。 周家在淮安东门外也有一块墓地,那里葬着周总理的祖父母等十几个周家的先人。 所以周总理曾经写信给淮安县委,希望他们遇到自家坟地时,能够不用顾忌自己,直接平了,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。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,这是周总理老早就想要做的事情了,可是因为他的八婶杨氏思想比较封建,所以周总理的这个想法始终未能做到。 恰好1956年,杨氏去世,周总理认为平自家祖坟一事的阻力小了很多,便提出平坟还耕了。 1958年,周总理的父亲和岳母在重庆的坟地,被周总理派去的人给平掉了,可是淮安祖坟仍旧是没有平掉。 在1965年春节,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来找哥哥商讨,希望自己能够回家乡去劝导那些思想顽固的亲戚,帮哥哥分忧。 没想到,周总理早已经看穿弟弟的意图,知道弟弟虽然也想帮自己办理平坟的事情,但是更想回家乡看一眼,所以周总理坚定地拒绝了弟弟,让侄儿周尔萃回去劝说亲属,最后成功料理了此事。 为了害怕家乡当地的领导特地花钱设宴款待弟弟,周总理多年来从不让弟弟回家乡。 除了不回家乡,周总理还不同意当地的政府重修自己住过的老房子,更不允许给自己搞什么纪念馆之类的东西,他认为这都是封建主义。 周总理为了不给乡亲们添麻烦,能够克制自己的思乡之情,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。 参考文献:人民网:《从周恩来终生不回故乡看信念坚定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:《周恩来为何没回故乡最恨“衣锦还乡”》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龙潭资讯网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2025-04-30
请发表评论